睡滿8小時還是累?你只是沒對上「睡眠週期」!
睡眠不是一種單一狀態,而是一個有層次的生理過程。整個晚上,人體會在不同的睡眠階段之間來回穿梭,這些階段以特定的順序出現,組成一個完整的睡眠週期。每一個週期大約持續 90 分鐘,從淺層睡眠開始,進入深層睡眠,再進入快速動眼期(REM),之後重複循環。健康的睡眠包括 4 至 6 個這樣的週期。
每個階段都肩負不同任務,例如:深層睡眠階段有助於身體修復、肌肉生成與免疫系統強化;REM 階段則與記憶整合、大腦學習與情緒調節有關。完整而連續的睡眠週期不僅能幫助身體恢復能量,還能維持心理與認知功能的穩定。
本文目錄
睡眠週期4階段拆解
人體的睡眠分為兩大類型:非快速動眼期(Non-REM)與快速動眼期(REM),兩者交替構成一個完整的睡眠週期。依據美國睡眠醫學會(AASM)標準,這個週期細分為四個階段:
-
第一 階段(入睡期):剛入睡,極易被喚醒;
-
第二 階段(穩定睡眠):佔總睡眠最多,心跳放慢、體溫下降;
-
第三 階段(深層睡眠):身體進行組織修復、肌肉生長與免疫增強;
-
REM 階段(做夢階段):眼球快速移動,大腦高度活躍,是記憶整合與夢境生成的主要時間。
前半夜深睡比例較高,有助於身體修復,屬於身體修復期;後半夜則以REM為主,大腦活性增強、鞏固白天的記憶。
夢境通常發生在 REM 階段。在做夢時,大腦其實非常忙碌,這段時間可以幫助我們把白天學到的東西『分類存好』,也有助於整理情緒。研究指出,這一階段的大腦神經連結重組,也有助於跳脫既有思維框架,產生靈感與創意。
每個年齡睡眠週期都不同
嬰幼兒與學齡期的週期差異
嬰兒剛出生時,他們的睡眠週期非常短,大約只有 50 分鐘左右,一天會睡好幾次,每次醒來又睡回去,很像「拼圖式」的睡眠。他們的睡眠有一半是「快速動眼期(REM)」,這個階段對大腦發育非常重要,他們睡覺的時候,其實腦袋正在努力成長。
隨著寶寶長大,進入學齡期後,睡眠就比較像大人一樣了。他們的睡眠週期變成 90 分鐘左右,一整晚可以經歷 4 到 6 個完整週期,而且深層睡眠的時間比較多,這有助於身體長高、免疫力發展。夢境階段則下降到大約 20%,代表大腦開始進入比較穩定的階段。
簡單來說,嬰兒的睡眠像是在「快速充電」,時間短但頻率高;而學齡兒童就是「深層慢充」,一次睡比較久、品質也更穩。這也是為什麼,小小孩需要爸媽更多陪伴入睡,而大孩子則要注意睡眠時數,才能專心上課、好好長大。
青少年、成人與老年人的變化趨勢
青少年的生理時鐘常常比較晚,晚上精神特別好,早上卻超難叫醒。這是他們的生理節奏往後延了,加上課業壓力大,很多人晚上熬夜、早上睡不飽,睡眠品質自然不好。
到了成年人深層睡眠在這階段逐漸減少,取而代之的是更多淺眠階段。有時你會覺得自己「一點聲音就醒來」,這就是淺眠變多的結果。
而進入老年後,變化會更明顯。睡眠變得更淺、更短,中途醒來的次數增加,很多長輩會凌晨三、四點就醒,白天也比較容易打盹。深層睡眠大幅減少,讓身體修復效率下降,所以更需要注意睡眠環境與習慣。
總結來說:青少年是晚睡族、成年人是睡眠穩定但漸漸淺眠,老年人則容易睡少又睡斷。每個階段都該找到適合自己的「好睡方法」,才能睡得好、活得好!
哪些生活習慣會打亂睡眠週期
當我們說睡眠得不好,很多時候不只是身體的問題,也跟生活習慣、心情和環境有關:
壓力、焦慮與情緒起伏
當你心裡裝太多事、煩惱不斷,腦袋就像開了一整晚的會一樣停不下來。像是工作壓力大、跟人吵架、考試在即,或是單純今天心情不美麗,都會讓人難以入睡或淺眠,特別是壓力大的時候,身體會分泌皮質醇(壓力荷爾蒙),讓你進入深層睡眠變得更困難,睡得不踏實。
作息不規律與藍光暴露
我們身體有一個叫做「生理時鐘」的內建節奏,若你每天睡覺時間亂七八糟,這個節奏就會被打亂。再加上睡前滑手機、看平板、追劇等等,這些裝置的藍光會抑制褪黑激素的分泌,讓你大腦誤以為還是白天,睡意自然就不容易上來。久而久之,不只入睡變慢,整個睡眠週期也可能因此亂掉。
飲食、運動與晚間習慣
睡前吃太飽、喝太多含咖啡因的飲料,像是咖啡、手搖杯、巧克力,都會讓你的神經太興奮,影響入睡。而如果白天完全沒動、晚上突然激烈運動,身體也會難以立刻冷靜下來,導致入睡時間延後。
睡眠週期混亂等於加速慢性病
對免疫力、自癒能力的影響
當我們進入「深層睡眠」階段(也就是第三階段),身體會啟動修復系統,像是在幫你做保養。免疫細胞這段時間大量活動、身體組織也開始修復受損的地方。所以如果睡眠週期亂掉,深層睡眠不足,免疫系統就會疲弱,感冒變多、小病不斷,甚至傷口也癒合得比較慢。
睡眠失衡與慢性疾病風險
如果總是半夜醒、作息混亂,睡眠週期就會亂掉,影響整個內分泌與新陳代謝。研究指出,睡眠週期失衡跟三高(高血壓、高血糖、高血脂)有很大的關聯,甚至會增加罹患心臟病、中風、糖尿病的風險。另外,睡眠失衡也會影響胰島素功能、讓體重逐步增加。
改善睡眠週期,只要調整這些生活習慣
午睡的黃金時間與最佳時長
午睡睡太久會變得更累。最理想的午睡時間,是下午1點到3點之間,這段時間是我們生理自然會感到想睡的「低谷」。至於時間長度,30分鐘是最剛好的,可以幫助大腦清醒又不會進入深層睡眠,醒來不會頭昏腦脹。
建立固定作息與夜間節律
最重要的是每天固定時間上床睡覺、固定時間起床,假日也一樣。這樣身體的生理時鐘才會慢慢「記住時間」,自然進入對的睡眠週期,不會亂跳階段。晚上記得關燈、關手機,把燈光調暗,模擬「夜晚」的感覺,讓大腦分泌褪黑激素,是大腦睡眠開關的啟動器!
睡眠計算器與自然清醒法
現在有很多「睡眠計算器」可以幫你算幾點睡、幾點起最符合週期,比如你要早上7點起,就可以往前推算6個90分鐘的週期,大約11點前上床最剛好。也可以訓練自己的「自然清醒力」,只要每天固定時間起床,身體會記得時間,久了就不需要鬧鐘也能準時醒,這就是生理時鐘的威力。
睡前儀式與壓力釋放技巧
睡前別急著倒頭就睡,可以試著建立一套放鬆儀式,像是泡個熱水澡、聽輕音樂、做深呼吸,或簡單寫寫日記,把腦中的煩惱寫下來,也是一種放下壓力的方式。這些小儀式會幫助大腦切換成「準備睡覺」的模式,就像幫電腦按下關機前的指令,更能讓你穩穩地進入睡眠週期,不再半夜醒。
健康睡眠衛生習慣清單
這些小習慣有助於你建立睡眠週期:
-
睡前一小時不滑手機、不看劇
-
白天有適度活動,晚上避免劇烈運動
-
睡前不喝咖啡、濃茶或含糖飲料
-
保持臥室安靜、黑暗、溫度舒適
-
床只用來睡覺,不在床上工作或滑手機
-
每天早上固定時間起床、曬曬太陽幫助生理時鐘校正
透過這些生活面調整,都是在幫你的睡眠環境「升級成舒眠模式」。
常見睡眠週期的問題解答(FAQs)
1. 每個人都需要一樣的睡眠週期嗎?
其實不完全一樣。大多數成人每個睡眠週期約90分鐘,一晚會有4~6個週期,但每個人的「入睡速度、週期長短、深睡比例」都略有不同。而嬰幼兒、青少年、老人也會因年齡不同而有變化。所以別硬套別人的作息,找出自己「入睡、清醒」的自然節奏才是最佳頻率。
2. 醒來幾次會不會破壞睡眠週期?
小範圍的半夜醒來很正常,每個人一晚都可能醒來2~3次,尤其在週期切換時(像REM結束後)。但如果醒來很難再入睡、或一醒就清醒太久,那就會影響週期的完整性,導致睡眠品質下降。
3. 用鬧鐘會中斷睡眠週期嗎?
會!如果鬧鐘在你處於深層睡眠時響起,大腦還沒準備醒來,你會感到特別累、反應慢。建議使用「睡眠週期計算器」或智慧型手環,讓你在一個週期快結束、身體準備醒的時候自然醒,會舒服很多。
4. 白天補眠可以彌補夜間週期不足嗎?
可以部分補救,但效果有限。白天補眠(尤其90分鐘內)可以幫你恢復精神,但無法完全替代夜間連續完整的睡眠週期。若長期靠補眠,反而會打亂原本的生理時鐘。
5. 睡太多會讓週期變得不好嗎?
會的!超過身體所需的睡眠時間(例如10小時以上)反而可能打亂原本的週期,讓你醒來反而更累。重點不是「睡多久」,而是「睡得有沒有完整週期」。
6. 如何知道自己睡眠週期是否正常?
觀察幾件事:你早上醒來有沒有精神?白天會不會常想睡?半夜常醒嗎?如果你每天固定時間睡醒、起床後覺得清爽、白天也有精神,那代表你的睡眠週期很可能是健康
7「深睡越多越好」是真的嗎?
不一定。深層睡眠雖然重要,但太多也不是好事。正常情況下,深睡大約佔整體睡眠的20%左右。重點是要有完整且穩定的週期循環,不是一味追求深睡時間。
▶▶▶睡不好嗎?香一點,好睡點
其他人也看了: